形容仁义的成语有哪些

晬面盎背
谓德性表现于外,而有温润之貌,敦厚之态。指有德者的仪态。语本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君子所性,仁义利智根于心。其生色也,睟然见于面,盎于背,施于四体,四体不言而喻。”

息黥补劓
谓修整面容残缺,恢复本来面目。后用以喻改过自新。语本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许由曰:‘而奚来为轵,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,而劓汝以是非矣,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?’意而子曰:‘……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,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?’”成玄英疏:“我虽

为民除害
替老百姓铲除祸害。为:替;给。用作褒义。一般作谓语。

出奴入主
唐韩愈《原道》:“其言道德仁义者,不入于杨,则入于墨,不入于老,则入于佛;入于彼,必出于此,入者主之,出者奴之。”后以“出奴入主”谓挟门户成见。出奴入主的意思

不言而喻
言:说明;喻:了解;明白。不用说就可以明白。含中性。形容很明显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。

沐仁浴义
谓受仁义的熏陶。

蹈仁履义
遵循仁义之道。

改过自新
改正错误;重新做起。用作褒义。跟“悔过自新”常通用。一般做谓语。

东征西怨
语本《书·仲虺之诰》:“惟王不迩声色,不殖货利,德懋懋官,功懋懋赏……东征西夷怨,南征北狄怨。”本谓商汤向一方征伐,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。后因以“东征西怨”谓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,深受百姓拥戴。

睟面盎背
〖解释〗指德性表现于外,而有温润之貌,敦厚之态。指有德者的仪态。

诗书发冢
比喻口是心非、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。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
口是心非
心口不一致;口上说一套;心里想一套。形容心口不一致。含贬义。形容人两面三刀。一般作定语、宾语。

仁至义尽
仁爱和正义的行动到了头。旧指诚心报答有助于农事的神灵。对人的爱护、容忍、原谅与帮助;达到尽心尽力的最大限度。用作褒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。

言行不一
说的和做的不一致。含贬义。一般作定语。

本来面目
本来:原来的;面目:面貌。原是佛教用语;指人的本性;后比喻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。可用于人;也可用于事物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。

假仁假义
假:虚假;仁:仁爱;义:道义。指假装的仁义道德。用作贬义。一般作定语、状语、宾语。

绝仁弃义
绝、弃:放弃。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,回复到人的本性。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。

急公好义
急:急于;公:公众;好:喜好;义:义举。热心公益;见义勇为。用来赞扬那些热爱公益、助人为乐的人。一般作主语、谓语、宾语。

毫无疑义
疑义:可疑的道理。丝毫没有使人怀疑的地方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。

含仁怀义
谓有仁义之德。

仁义道德
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。

重义轻财
谓看重仁义而轻视钱财。

槌仁提义
抛弃仁义。

膏粱文绣
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。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。语本《孟子·告子上》“《诗》云:‘既醉以酒,既饱以德。’言饱乎仁义也,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;令闻广誉施于身,所以不原人之文绣也。”赵岐注:“膏粱,细粱如膏者也;文绣,绣衣服也。”

仁义之师
师:军队。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。亦作“仁义之兵”。

积德累仁
积累功德与仁义。

入主出奴
原意是崇信了一种学说,必然排斥另一种学说;把前者奉为主人,把后者当作奴仆。后比喻学术思想上的宗派主义。联合式;作谓语;含贬义

不仁不义
仁:仁爱;义:道义。不讲仁德,不讲道义。形容品性卑劣、刻薄残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