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哲理深刻的成语有哪些

衡情酌理
估量情况,斟酌道理。

讳莫如深
讳:瞒着不说;深:事件重大。原指事情重大;因而隐瞒不言。后比喻隐瞒得非常严;唯恐别人知道。现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;唯恐别人知道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。

持之有故
持:持论;立论;故:根据。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根据。一般用在写文章、做学问或说话方面。一般作谓语。

入情入理
形容合乎情况和道理。入:合乎。用作褒义。多用形容说话或做事合理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。

词言义正
词:言词,语言。义:道理。言辞严厉,义理正大。

贯通融会
犹言融会贯通。

辞严意正
同“辞严义正”。

词严义正
措词严肃,道理正当。

放之四海而皆准
放:放置;之:代词;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;四海:指任何地方;皆:都是;准:准确。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。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。多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。一般用作定语、谓语。

妙言要道
妙:神妙,深微;要:重要,中肯。中肯的名言,深微的道理。联合式;作宾语;指精到的言论,中肯的道理

茅塞顿开
茅:茅草;塞:堵塞。茅草塞路;突然开通了。形容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着;现在一下开窍了。比喻立刻理解明白。多含褒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。

不可言传
言:言语。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,不能用言语来表达。

辞严义正
辞:言词,语言。义:道理。言辞严厉,义理正大。

博大精深
博:广博;精深:又专又深。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而高深。含褒义;用于人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。

如堕烟海
好像掉在烟雾弥漫的大海里。形容迷失方向;茫无头绪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补语。

颠扑不磨
见“颠扑不破”。

颠扑不破
颠:跌倒;扑:拍打。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。形容理论、学说等完全正确;无可辩驳。含褒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。

词严义密
措词严谨,道理周密。

攧扑不破
无论怎样摔打都不破。比喻道理正确,推翻不了。

阐幽明微
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

不言而谕
言:解释,说明。不用说就可以明白。形容事理非常明显

贯穿融会
见“贯通融会”。

融会贯通
融会:融合领会;贯通:透彻理解。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贯穿在一起;从而取得对事理全面透彻的理解。用作褒义。多用在学习上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。

入理切情
合乎道理,切合实情。入理切情的意思

名正言顺
名正:名义或名分正当;言顺:道理讲得通。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;逆理也讲得通。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。含褒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。

模棱两可
模棱:说话处事含混;两可:这样也行;那样也行。形容对事情的两面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。含贬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。

理正词直
道理正当,言词朴直。

名正理顺
谓名义正当,合乎道理。

盗亦有道
强盗也有强盗的一套道理;做强盗的人;有时也讲道义。多用在褒义。一般作主语、分句。

不在话下
原多用于旧小说中;表示故事暂告一段落;转入别的情节。现多指事物轻微;不值得说或事情当然是这样;用不着说。多用于事物;也用于人。有时含轻蔑意味。一般作谓语。

如堕烟雾
语本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王仲祖、刘真长造殷中军谈,谈竟俱载去。刘谓王曰:‘渊源真可!’王曰:‘卿故堕其云雾中。’”殷中军指殷浩,字渊源。后以“如堕烟雾”、“如堕烟海”形容茫然不得要领或认不清方向。

发聋振聩
声音很大;使耳聋的也能听到。发:开启;振:振动;聩:耳聋。比喻言论文章等唤醒麻木糊涂的;给人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。比喻用惊人的言论唤醒糊涂和麻木的人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。

可想而知
想:推想。可以通过推想而了解真相。常用以推测、想象事物的前因后果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补语、状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