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音乐古典美的成语

金石丝竹
金:指金属制的乐器;石:指石制的磬;丝:指弦类乐器;竹:指管类乐器。泛指各种乐器。也形容各种声音。联合式;作宾语;泛指各种乐器

异曲同工
异:不同的;曲:曲调;工:工巧;精致。不同的曲调;却同样的美妙。比喻事物的内容或形式虽然不一样;但却是同样的出色。也比喻不同的做法;收到同样好的效果。也作“同工异曲。”含褒义。一般作定语;宾语。

阳春白雪
阳春;白雪: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;后来泛指高深的;不通俗的文学艺术。常跟“曲高和寡”连用。也常和“下里巴人”搭配使用;并多用来比喻脱离人民大众的文艺作品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。

引吭悲歌
〖解释〗引:拉,伸。吭:喉咙,嗓子。放开嗓子大声歌唱。

曲高和寡
曲:乐曲。高:高雅。和:和谐地跟着唱。寡:少。乐曲的格调越高;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。原比喻知音难觅。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、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;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。多含讽刺意味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。

引吭高唱
〖解释〗吭:嗓子,喉咙。喉咙高声歌唱。引吭高唱的意思

慷慨悲歌
情绪激昂地唱歌,以抒发悲壮的胸怀。偏正式;作谓语;指情绪激昂地唱歌,以抒发悲壮的胸怀

郑卫之音
郑卫: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。指春秋战国时郑、卫等国的民间音乐。

引吭高声
引吭:放开嗓子。放开喉咙,高声歌唱。亦作“引吭高歌”、“啭喉高歌”。

绕梁三日
绕梁:在房梁间缭绕飘荡。(余音)环绕屋梁旋转三天。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。用作褒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。

歌声绕梁
绕:回旋;梁:房屋的大梁。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。形容歌声优美动听。

阳关三迭
阳关:古关名,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;三迭:反复歌唱某一句。原指古代送别的曲调。后也比喻离别。

余音缭绕
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。

余响绕梁
见“余音绕梁”。

巴人下里
①即下里巴人。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。用以称流俗的音乐。巴,古国

铿镪顿挫
铿镪: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。形容音律和谐有力、动听。

余音绕梁
余音:音乐演奏后好像还留下乐声。仿佛遗留下来的乐声围着屋打转转。形容歌声、乐声高亢、悦耳;使人经久不忘。用作褒义。常跟“三日不绝”连用。一般用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。

周郎顾曲
原指周瑜业于音乐。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。

一倡三叹
《荀子·礼论》:“清庙之歌,一倡而三叹也。”谓一人歌唱,三人相和。后多用以形容音乐、诗文优美,富有余味,令人赞赏不己。倡,亦作“唱”。

引商刻羽
商、羽: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。指讲究声律、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。联合式;作谓语;指音乐演奏高超

下里巴人
下里:乡里;巴人:巴蜀的人民。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。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。用作贬义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。

丝竹管弦
丝:指弦乐器;竹:指管乐器。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。也指音乐。

正始之音
①指魏晋玄谈风气。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。当时以何晏、王弼为首,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,谈玄析理,放达不羁;名土风流,盛于洛下,世称“正始之音”。②指纯正的乐声。

顾曲周郎
原指周瑜业于音乐。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。偏正式;作宾语;指通音乐戏曲的人

弹丝品竹
〖解释〗吹弹乐器,谙熟音乐。

抑扬顿挫
抑:降低;挫:转折。形容声音高低起伏;节奏分明;和谐悦耳。一般指音乐、朗诵。有时也指文学作品。含褒义。多用来形容说话的声音;有时也形容乐声。一般作定语、状语、补语。

余音袅袅
形容音乐悦耳动听,令人沉醉。

东野巴人
古代楚国民间通俗歌曲,又称《下里巴人》。

亡国之音
原指国家将亡,人民困苦,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,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。偏正式;作宾语;含贬义

袅袅余音
〖解释〗袅袅:宛转悠扬。余音:不绝之音。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,回响在耳边。同“余音袅袅” 。

白雪阳春
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。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

玉润珠圆
润:细腻光滑。象珠子一样圆,象玉石一样光润。比喻歌声宛转优美,或文字流畅明快。

急管繁弦
急:快;繁:杂。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。联合式;作宾语、定语;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情景